1935年12月中央在什么上确定了抗日
周记考试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关于 [] 一些相关资讯,欢迎阅读!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关键时刻,成为了国家命运的转折点。1935年12月,中华民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无忌惮地践踏着中国的领土。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决心,在一次重要会议上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会议,便是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一、会议背景与历史使命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华北事变,企图将华北变成第二个东北,进而吞并全中国。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深感责任重大。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重大转折。而瓦窑堡会议,则是在这一基础上,为了解决政治路线问题,制定正确的抗日策略而召开的。
在此之前,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并随后迁往瓦窑堡。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落脚点”,并具备了制定和实施新策略的条件。瓦窑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历史性转变。
二、会议内容与核心决策
瓦窑堡会议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举行,由张闻天主持,毛泽东、周恩来等10多位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等问题。
会议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认为这种观点不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因此,会议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以适应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的要求。同时,会议还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和《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为党的抗日斗争指明了方向。三、会议意义与深远影响
瓦窑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它不仅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而且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策略问题。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
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发表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系统地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四、结语: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启示
回望历史,我们不禁为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所展现出的远见卓识和坚定决心所感动。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如今,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瓦窑堡会议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国家和民族的重大危机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